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小洲村经济情况,以及海珠区小洲村属于什么街道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广州有13个中国传统村落!全面完成挂牌工作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所有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都要设置标志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高度重视,高标准严要求组织开展标志牌挂牌工作。在各区政府积极配合、大力支持下,按时圆满完成了我市全部13个中国传统村落标志牌制作、安装和挂牌工作。
广州共有各具特色的1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包括荔湾区的聚龙村,海珠区的小洲村、黄埔村,黄埔区的莲塘村、深井村,番禺区的大岭村、沙湾北村,花都区的塱头村、港头村,增城区的新围村、瓜岭村,从化区的钟楼村、钱岗村。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全部13个中国传统村落标志牌挂牌完毕,标志着我市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任重道远,依然在路上。要进一步统筹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协同推进,城市更新需严格落实保护优先,严把保护关,以“绣花”功夫开展历史文化遗产的修缮改造,多措并举促进历史文化遗产合理保护和活化利用,既保护好古村落,也发挥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魅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经典魅力古村焕发新的时代活力。
聚龙村挂上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牌子
部分中国传统村落简介:
海珠区小洲村
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南部,是广州“万亩果林”保护区内的村庄,面积4.5平方公里,南临大学城、生物岛,四面环水,河网纵横,形似小岛,古称“瀛洲”。小洲村从元朝开村,明初简姓从河南新乡迁到小洲村聚居。今村内简姓占人口的95%以上。小洲经济联合社居住总人口约10000多人。果林面积270公顷,水网面积30公顷,是目前广州地区唯一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存最完整的水乡,有“北有周庄,南有瀛洲”的美誉。
小洲村历史悠久,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包括古村墙、庙宇、祠堂、书院、门楼、民宅、古桥梁、码头等等。村内还保留有这种岭南地区少有的“蚝壳屋”,为当时沿海居民就地取材,垒砌成墙,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全村河网纵横,桥梁众多。其古码头、古商业街、古桥、古树,展现着悠久的历史;青砖花岗石脚墙,灰凋、石凋、砖凋,花岗石柱、石枋、木凋梁架等体现了岭南建筑风格。这些众多的古建筑与河道,构成了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布局与“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风貌。
小洲村
番禺区沙湾北村
沙湾北村是沙湾古镇的核心区域,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村内古建筑、民居住宅极富特色,虽然经过历史上各种破坏以及年久失修,但通过维修改造、修旧如旧以及开展新农村项目建设,对主街巷下水道设施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整洁环境优美。该村对辖内古建筑进行维修保护,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留耕堂、新锡堂、峙思堂、光裕堂、志观祠、珠海祠、安宁路的衍庆堂等,其中最着名是留耕堂(何氏大宗祠)。留耕堂是沙湾何氏家族的始祖祠堂,始建于1275年,其后屡建屡毁。目前所见的留耕堂为1700年扩建而成,面积为3334平方米,它是番禺区现存年代最久远、布局最严谨、规模最宏大、造工最精巧,至今保存最完好的粤中宗祠的经典之作,有“岭南综合艺术之宫”的美誉,是沙湾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此外,该村还有体现沙湾古镇风貌的一条重要古街道——车陂街。车陂街地处沙湾古镇的中心地带,东西走向,历史上的沙湾经济繁荣,有“叁街六市”的美誉,其中“叁街”(车陂街、元善街、新街)尤以富裕闻名。而车陂街位于叁街之首,是古代大户人家的聚居之地。车陂街的古建筑群保留较为完整,经修建复貌,叁稔厅、何炳林纪念馆已修复对外开放。另外,车陂街还是广东音乐名家何博众、“何氏叁杰”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等人的故居。
沙湾北村
花都区塱头村
塱头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中部,南粤珠江流域巴江河畔,村域总面积6.25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000人,村民多为黄姓。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0856元。该村周边密布河渡湖泊,村民多姓黄,于南宋末年从南雄县珠玑巷南迁至广州北郊,元朝至正二十七年迁至此立村。塱头村是珠叁角地区着名的“进士村”“乡贤故里”,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塱头村历史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具有“耕读传家”文化特色的完整的综合文化体系;二是以完整的村落水系为代表的,典型的珠叁角传统村落的环境——聚落——社会生活空间体系;叁是保留完整的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类型丰富,工艺精湛,体现了历史真实性和连续性。因此,塱头村在我国珠江叁角洲地区的传统村落中有着独特性和唯一性。
塱头村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娟 通讯员 穗规资宣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曹腾
探亲、赛龙、大摆龙船饭……广州各村上演端午盛景(1)
■龙舟上的龙头十分讲究,必须工艺卓绝、神形兼备。
■6月19日,多条龙舟来海珠区小洲村趁景。
2020年至2022年发生新冠疫情,广州龙舟活动受影响,但乡情阻隔不了。今年的端午节,疫情受控,俗称“景”的龙舟活动发生了“井喷”。在白云区,鸦岗村2000多人水陆并进,浩浩荡荡去兄弟村蚌湖村探亲;在番禺区,着名的市头景再次上演,4坊8船同江竞技;在天河区,猎德村大摆468桌龙船饭招待各个兄弟村的“老表”共约5000人……喝彩声、鞭炮声在广州各村响起,亲情在河涌上荡漾。
●白云区鸦岗景
300年“老友村”龙船未见先闻鼓声
白云区石门街鸦岗村(一般指石门街鸦岗经济联合社、鸦岗南社区、鸦岗北社区一带) 和白云区人和镇蚌湖社区(即蚌湖村)相隔十几公里,两地非亲非故,却因龙舟结缘。每年,鸦岗乡亲去蚌湖扒龙船;每叁年,蚌湖乡亲则来鸦岗趁景,这一传统已经延续了300多年。
6月18日,农历五月初一,鸦岗村村民、龙船“扒仔”“扒女”共计2000多人,分别从水路、陆路出发,浩浩荡荡前往蚌湖趁“蚌湖景”。当天一早,鸦岗村石台码头对开的珠江西航道上,一条大船拖着3条传统龙船、2条标准龙船,从广和桥底出发,朝着蚌湖方向驶去,约200名龙舟手分别坐在大船和龙船上。除了走水路到蚌湖,鸦岗村还租下18辆大巴,搭乘村民们由陆路前往。
船顺着流溪河行驶一个多小时后进入蚌湖河段。龙船未见,先闻鼓声。蚌湖地区7条村的大小11条龙船已在河面恭候多时,只见蚌湖扒仔们齐齐发力,边打鼓边吆喝着朝大船划来。看见蚌湖的兄弟姐妹们前来迎接,鸦岗扒仔们赶紧拉开牵引绳索,一边擂鼓一边大声打招呼。蚌湖龙船围着鸦岗龙船绕圈,随后在河面一字排开,“嗬嘿嗬嘿”,大家喊着号子,簇拥着鸦岗龙船朝岸边划去。
●海珠区小洲景
160条龙船趁景 扒仔一天赶不止一家
6月19日,海珠区华洲街道小洲社区(小洲村)招景,小洲河一大早便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村民、游客挤满河道围栏旁,琶洲、下沙、赤沙、仑头、车陂、冼村、猎德、杨箕、员村、板桥……当天,来自广州各村的约160条龙船陆续划来小洲村趁景。
8时30分,小洲村南约村民已经迫不及待下船,伴着鼓点整齐地划着龙船在河道上来回游走。岸边,不少村民和游客直盯着进村的方向,想知道哪一条龙舟是第一条趁景的龙舟。
“来了,来了!”9时许,人群中爆发一声惊呼,原来是番禺区板桥村和海珠区仑头村的龙舟相继来访。在岸边等候已久的村民敲响铜锣并点燃鞭炮以示欢迎,另一名村民则挥舞着蒲扇向龙舟打招呼,示意对方上岸吃龙船饼。
上岸之后,前来趁景的龙舟桡手第一时间向主人家递上龙船柬表达祝贺和感谢,主人家回柬表达感谢。小洲村村民甜叔一整天都忙着收柬和回柬,再仔细地在本子上逐一登记来访村的名单。
小洲村招景、趁景暂停了3年,今年恢复开展,主客都十分开心。番禺区板桥村的龙船一靠岸,扒仔阿发迫不及待第一个上岸吃龙船饼。“很久没有来过‘老表’这里,心情很紧张也很激动!”吃过龙船饼,阿发和其他扒仔又赶忙跳上船,准备扒向下一条招景的村。“今天应该要扒到下午四五点了!”他说。
●番禺区沙湾景
群龙出动 很多打工人请假回来参加
同样是在6月19日,番禺沙湾龙船景上演,在市桥河南岸的村水道,渡头、岐头、沙园、岐山、洋五洲等村舍的十几条龙船,互相探访,龙船鼓声、鞭炮声、呐喊声此起彼落,村民老老少少围在河涌边观看,相当热闹。
11时30分,渡头村民在慈溪李公祠吃龙船饭。具有祛湿效果的“豆豉姜”、豆角花腩肉、虾米丝瓜粉丝煲……这些是渡头村龙船饭必不可少的菜品。“今年大家特别踊跃,很多外出打工的人请假回来参加,还有大学生从江苏特意回来扒龙船。”渡头村龙船会会长、68岁的李惠民告诉新快报记者,今年参与扒龙船的村民达到150多人,龙船饭的规模也比往年大。“从农历五月初一摆到初七(初六除外),每天中午、晚上各摆一次。初七的规模最大,有六七十桌,祠堂里摆不下,还得摆到外面去”。
渡头村有4条龙船,年龄最长的“保南堂”龙船有180多年历史。李惠民告诉新快报记者,在18日的采龙活动中,他带着孙子上船,让孩子体验扒龙舟团结、拼搏的精神。“扒完龙船他晚上多吃了一碗饭。”李惠民笑着说。
“保南堂”龙舟的鼓手黎学聪是一名80后。“我爸爸以前担任鼓手,我后来也成为一名鼓手。昨天父亲节,我带着11岁的儿子上龙船,如果有机会,以后还要带着他打龙船鼓。”黎学聪说。
13时30分,龙船景正式开始。“霞姐,你也来看龙船!”被称为“霞姐”的银发婆婆李霞今年88岁,她一家老少在岸边看龙舟。
●番禺区市头景
4坊8船同江竞技 村级龙舟赛好热闹
4坊8船同江竞技 村级龙舟赛好热闹 6月20日,番禺区南村镇市头龙船景时隔3年再次举办,村中4个坊的8条龙舟激情开赛,近500人参赛。珠江上锣鼓喧天、龙舟竞渡,两岸人山人海、加油呐喊,现场热闹非凡。
“今年大家特别踊跃,虽是村级龙舟赛,但非常隆重,有很多商家赞助。”曾任村干部的蒋志新介绍,除了村级龙舟赛,今年市头村的龙船饭规模也很大。
新快报记者在现场看到,11时30分,市头村委会摆龙船饭168桌,宴请龙船健儿和乡亲。龙船丁、烧肉、马蹄糕等……一应俱全。村民告诉记者,除了村委会,村中四大祠堂各自摆龙船饭,在龙舟比赛结束后还要摆谢龙宴,平均每个祠堂250桌,非常热闹。
吃了龙船饭,村民抬着烧猪、烧酒、奖杯等奖品来到市头码头。珠江上,来自车陂、北亭、礼村等兄弟村的数十条龙船前来趁景;珠江岸边,是里叁层外叁层围起来观看的人群。
13时40分,鞭炮声响,龙舟赛正式开始,伴随着铿锵鼓点,龙舟水面竞逐、你追我赶,比赛激烈精彩。“加油!加油!”岸上观赛人群欢呼呐喊,盛况空前。
16时11分,“市头景”冠军诞生,“市头陈”获得冠军。“我们的奖品不是很丰富,只有烧猪、烧酒和一点点奖金,主要目的是和谐、团结。”市头村委会工作人员吴泽昌说。
■策划:新快报记者 温卓涛
■统筹: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谢源源
庄嘉宝 通讯员 谭札烽 石建华
■摄影:新快报记者 毕志毅 郭思杰
左百村 实习生 陈芝冕(署名者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