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福州叁坊七巷游玩攻略,以及叁坊七巷旅游攻略叁天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足不出户 也可畅游福州叁坊七巷
台海网2月9日讯 据福州日报报道 昨日,记者从福州市叁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获悉,为丰富市民日常生活,叁坊七巷景区在官网上推出网上场馆,游客足不出户也能畅游叁坊七巷。
叁坊七巷街区虽已关闭,防疫工作并未就此结束。除了疏散游客,对公共区域的消毒杀菌也成为景区管理方的重点工作。
市叁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文化旅游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叁坊七巷景区早已推出了VR展馆,在各大景区均已封闭的今天,“网上逛坊巷”同样可以带给市民别样的游览体验。
记者在手机上下载了APP“叁坊七巷”,只见APP主界面上便有视频画册、语音导览、VR全景等多个版块。其中,“视频画册”以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坊巷着名景点、历史故事及近代相关人物;语音导览可倾听各个景点的语音介绍;VR全景更可欣赏各个景点的720度画面,伴随手指轻移,街区鸟瞰图、坊巷街景、古厝内景一一展现于眼前,令人彷佛身临其境。
据介绍,叁坊七巷景区推出的网上场馆,设置了历史人物勤廉馆、党史馆、海丝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保护修复成果展、社区博物馆中心展馆以及福建华侨文化展示中心等。公众号也根据市民的需求,推出了“在家看古厝”系列,向市民介绍景区故事。(福州日报记者 阮冠达)
西湖•鼓山•叁坊七巷
福州西湖
没想到,福州也有一个西湖,而且这个西湖已经有1700年历史了。
福州的西湖就在福州市内,这真是福州人的幸福!
福州西湖公园位于福州市区中心区域,是福州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有苏州园林的别样风格,是福州市民休闲最佳去处。
福州西湖为晋太康叁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所凿,在唐末就已经是游览胜地;五代时,福州西湖成为闽王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的御花园;到宋代更富盛景;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林则徐为湖岸砌石,重新修建;1914年辟为西湖公园。
据史载,晋太康叁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筑子城时凿西湖,引西北诸山之水注此,以灌溉农田,因其地在晋代城垣之西,故称西湖。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西湖与南湖连接。其子延钧称帝,在湖滨辟池建水晶宫(在今水关闸附近),造亭、台、楼、榭,在王府与西湖之间又挖设一条复道,便于携后宫游西湖。西湖成了闽王朝的御花园。此后渐成了游览区。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南宋宗室、福州知州兼福建抚使赵汝愚又在湖上建澄澜阁,并品题“福州西湖八景”:仙桥柳色、大梦松声、古堞斜阳、水晶初月、荷亭唱晚、西禅晓钟、湖心春雨、澄澜曙莺。
历代文人墨客对西湖美景赞叹不止,多留有佳篇。宋词人辛弃疾《贺新郎·叁山雨中游西湖》词中赞曰:“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明谢肇淛《西湖晚泛》赞:“十里柳如丝,湖光晚更奇”。
在文人墨客笔下,福州西湖可观花、可赏荷,可入画、可写诗、可日游、可夜游,真是人间至美之地。
徜徉西湖,小桥流水、桨影花船,足以让我这个北方人深深迷恋,不由感叹福州真是个宝藏之地,竟藏有如此美妙动人的风景。
现在的西湖,可能不如古代那么文雅清新,却增添了许多烟火气。福州西湖不像杭州,处处管制较多,作为城市名片来“哄”着。这里24小时向大众开放,你可以在湖边跳舞唱歌,找一处空地打羽毛球,或者下棋打牌、喝茶聊天,惬意得很。(2021.7.1)
鼓山
“鼓山高耸闽江头,面貌威严障福州。纵有台风声猖獗,从来不敢到闽侯!”
鼓山是福州第一山,也是福州最着名的景区。所以,到福州不游鼓山,那是枉到福州一次。
鼓山以其巍峨的山势,深厚的历史底蕴,如一尊石佛千百年如一日地坐镇于闽江入海口,享有“闽山第一”的美誉。
7月2日一早,便从福州市内乘地铁至鼓山站,开始了登鼓山之行程。
进入景区大门,便踏上鼓山古道。鼓山古道指的是从福州市区廨院到涌泉寺的古道,始建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途中每隔一里就设一亭,共计有仰止、观瀑、乘云、半山、茶亭、更衣和驻锡7个亭。这些古亭不仅为游山玩水平添了不少乐趣,更让游客随时随地都有地方歇脚,大大降低了登山难度。
登鼓山,游人喜欢拾级而上,忽而小憩,忽而疾行。纵使景随时迁,也无论是烈日当空,还是乌云密布,不变的是道上行人——春夏秋冬,络绎不绝。其中有登高健身的,有前来赏碑的,有闲亭会友的,更有没事就来的。对于热爱鼓山的福州人来说,鼓山俨然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登山路上,遇见一僧人,他赤脚登山, 叁步一叩首,向着涌泉寺一路跪拜。尽管天气炎热,僧服都已湿透,但一路跪拜不舍。其情其境,让人感慨!其信仰之真,其信念之笃,让人感动。
鼓山登山古道有千年历史,现仍保留2633级,1800米多长。古道沿线古木参天,文化内涵丰富,风景优美。石阶蜿蜒而上,途中有七座凉亭。
顺着台阶一路攀爬,尽管古道隐于密林之中,阴翳蔽日,但是搁不住高温天气,每个登山者都早已是汗流浃背。很多游客都是赤膊上阵了。
盘山路上,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路旁的峭壁灵石上那些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或雄奇或古怪、或灵秀或朴素,天下名人笔迹荟萃于此,龙吟虎啸。
这其中,灵源洞是全山摩崖石刻最集中处,有宋以来的真、行、草、隶、篆书体的题刻100多段,被誉为“东南碑林”。其中喝水岩壁上,有朱熹所留径达四米的“寿”字;松关亭边上有文天祥所留“忠、孝、廉、节”四字;全山最早的石刻为北宋大书法家蔡襄所刻“游灵源洞”。
而清代书法家秦箎所题“虎”字的故事最为离奇。传说古时鼓山上常有恶虎出没,当地百姓找到虎穴,用砖石封住,并请秦箎在石上写“虎”字警示游人。但没想到秦箎的字因为太活灵活现成了“虎精”。幸好,一名法师路过此,在“虎”字旁刻上“南无增福寿佛”,镇压住了虎精。从此,鼓山再无恶虎。
鼓山的摩崖石刻是最着名的人文景观。据记载,鼓山摩崖题刻共有180处,估计全山石刻不下300多处,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当代,前后延续近千年,内容丰富,字体篆、隶、行草、楷俱全,堪称福州碑林,对研究中国 古代书法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顺着古道登上半山腰,就来到了涌泉寺。涌泉寺建于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初名华严寺。1407年改称涌泉寺。明代时,该寺曾两次毁于火灾,后多次修复、扩建,形成今天规模,1983年重修至今,再无损毁。历经多次灾害与重修,如今的涌泉寺以其历史悠久、寺貌宏伟坐实了“闽刹之冠”的美名。
涌泉寺建筑格局十分奇特,被称为“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整座寺院有大小殿堂25座,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经阁、禅堂、念佛堂、库房、客堂、斋堂等组成。从半山腰出发,顺着一条石头小径蜿蜒前行,忽然柳暗花明,寺门一览无余。进入寺门,走过一对“千陶佛塔”,穿过天王殿,就来到了大雄宝殿。殿内释迦牟尼叁世佛不着梵服,只披汉装,端坐其中;殿后,有尊重约1.15吨的“叁圣像”,像前是一张被称为镇寺之宝的桑丝木长桌。据说殿内曾遭遇多次火灾,唯有此桌至今仍完好如初,故而成名。虽然大雄宝殿几经损毁,但寺内的藏经阁却未曾遭遇过灾祸。阁内藏有佛经两万多册,其中最珍贵的当属在国内已十分罕见的元刊本《延佑藏》。而涌泉寺方丈道霈法师着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也在其中,这是康熙年间极为重要的佛学着作,十分珍贵。藏经楼内所藏的佛经、佛像凋板共13375块,驰名中外,曾被于1929年前来考察的日本佛教学者常盘大定博士誉为“中国的第一法窟”。
从鼓山到鼓岭之间的公路,柳杉夹道,被誉为“福州最拉风山路”,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加之距离太长,有八九公里之多,我只有远望的眼福了。但是,蓝天白云之下的鼓岭巍然屹立,极为壮观,让人心生向往。
从涌泉寺出来以后,沿着鼓山古道一路回返,至眺望台,坐缆车下山。居高临下,看闽江从福州市内蜿蜒而过,亦是一份美景。(2021.7.2)
叁坊七巷
到福州,那肯定是要去叁坊七巷的。因为叁坊七巷对于福州来说,就像夫子庙对于南京、田子坊对于上海、南锣鼓巷对于北京的意义……
叁坊七巷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
叁坊七巷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有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沉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叁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的叁坊七巷之行是从黄昏开始的,虽然无法进入那些诸如严复故居、林觉民故居等为代表的典型建筑群,但是灯火阑珊时的叁坊七巷更有一份独具的魅力与气韵。
没有攻略,没有规划,也没有导游。纯粹的随心所欲,任意西东。这种漫无目的闲逛,也许更有一份自由随心的情趣,也更适合夜色朦胧中坊巷里的放松。
从黄巷里进去,踏上斑驳的青石板路,瞬间回到了明清,回到了民国,那些古老的建筑,无不散发着浓浓的历史与人文的气息,彰显着沉郁的福州地域文化特色。
走到巷子的尽头,是一个镌刻着“黄巷”的大牌坊,走出来,竟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豁然通达的叁坊七巷的主街道。
此时,华灯初上。街道上的红灯笼以及店铺的彩灯也次第亮了起来。
随着摩肩接踵的人流信步,遇见坊巷就拐进去,走走停停,时而驻足观赏,时而选景拍照。走够了,然后再转到主街道上来。
于是,衣锦坊、文儒坊、黄巷、宫巷、安民巷都成了身后的景致。
有人说,叁坊七巷汇聚了福州的特色小吃,这话应该不假。看看叁坊七巷主街道的两侧,最多最丰富的自然就是那些小吃店。永和鱼丸、同利肉燕、鼎边煳、木金肉丸、花生汤、芋泥……这些老福州地道小吃琳琅满目,让人垂涎欲滴。
我的脚步也不由自主走进了一家名为“叶氏鱼丸”的小店,店主叶可钦很热情地招呼,并殷勤招揽生意。看着店铺墙壁上老板与戴安娜的合影,听着老板对于叶氏鱼丸的介绍,我点了一份名为“合家欢”的套餐。所谓“合家欢”,是一份汇聚了鱼丸、鱼滑和肉燕的套餐。一份套餐,品味叁种美味,确是物有所值。从小店出来,继续在叁坊七巷闲逛。杨桥巷、郎官巷、塔巷一直走到南后街牌坊……
遥望铺着青石板路的笔直街道,凋着花镂的门窗,泛着水痕的木门,挤挤挨挨地一个接一个连过去,回望我的右侧,那木质的两层吊脚楼,被红红的灯笼团团围住,有游人坐在那里悠哉闲哉,任凭车流人流从眼前呼啸而过,摆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好一幅“坐看风云起”的画卷。
我们晃荡在这里的每一条小巷、石板路、马头形的白围墙、每一座房屋,都有一个故事。此时此刻,留给后人的,只有回味的浮生……(2021.7.2)